第六五六章 移民(1 / 2)

加入书签

,大明新命记

“没错,正该如此,小心无大错,越某愿闻都督移民之法!”

越其杰见杨振已经下定决心,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当下紧着问了一句,想要把这个事情尽快落实。

眼下,登莱巡抚徐人龙已经奉旨领着登莱总兵陈洪范所部人马,前往内地围剿流寇去了。

登莱巡抚徐人龙临行之际,不仅将登莱两府的军队抽调一空,而且将登州府的大部分粮饷军械一并随军带走了。

当然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那就又得归咎到杨振的身上了。

一方面,杨振去宣府探亲的时候,曾经跟杨国柱谈起过中原湖广的匪患,谈起过杨嗣昌督师剿贼西进巴蜀以后中原空虚的巨大风险。

于是杨国柱在杨振离开了宣府以后,终究没有忍住心中的担忧,还是向崇祯皇帝上书指出了这个危险和隐患。

崇祯皇帝一看之下,觉得他说的对,而当初被朝廷军队打垮的闯贼余部,果然在过了年以后,又进入了豫西的山区兴风作浪,就连忙抽调军队前去围剿,免得他们祸乱中原。

另一方面,杨振率领麾下军队从松山移防到旅顺口,建起了金海镇以后,登莱镇的地位一下子就下降了。

当杨振东渡辽海,移防到旅顺口去的消息,被送到了京师朝堂上以后,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都觉得,满鞑子渡海占领登莱的危险彻底消除了。

于是,徐人龙和陈洪范麾下登莱镇的兵力,就进入到了崇祯皇帝的视野之中,终于可以调动了。

虽然他们手里实际上也没有多少能打的军队,可是对于早已经捉襟见肘的大明朝廷来说,哪怕能够抽调数千人投入中原和湖广战场,那也多多少少可以帮杨嗣昌解解燃眉之急。

然而,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一纸命令,让登莱巡抚徐人龙带着登莱镇的兵马离开登莱以后,原本十分平静的登莱地区,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无法无天的乱世。

登莱巡抚徐人龙走后,兵力极度空虚的登莱地区,根本挡不住从山东、北直等地进入本地的流民、难民和饥民。

而新上任的登州知府袁枢,手里几乎什么也没有,要粮没有粮,要钱没有钱,空有一腔续写其父传奇的热情。

可是无兵无钱无粮的他,面对空空如也的登州府库,面对越来越多的流民饥民,纵使他再怎么爱民如子,也一样是束手无策。

到了这个时候,他想到的唯一一个能够真正帮上他忙的人,也就只有与登州府隔海相望的杨振了。

正当新上任的登州知府袁枢束手无策,计划着什么时候派人过海前往金海镇,去找金海伯杨振帮忙救急的时候,方光琛来了。

方光琛不仅给袁枢带来了杨振的问候,带来了杨振在金海镇旗开得胜的消息,而且还向他透露了杨振预备从登州招揽移民到金海镇辖下开荒屯田的想法。

方光琛带来的消息,一下子令袁枢茅塞顿开。

作为登州府的知府,他的处境十分为难。

若是放任流民进入登州府,甚至是进入登州城,当地的士绅富户不同意,不赞成。

可若是非要将流民阻挡在登州城外,甚至是驱赶出登州地界,他也不能这么干。

于私,他实在于心不忍。

于公,他现在也没有这个能力。

而且就算他有这个能力,比如放任登州地区结寨自保的地主豪强驱逐流民,他也不能这么做。

一旦这么做,必定将激起更大的乱子。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请金海伯杨振将前来登莱乞食的大量流民难民饥民,以移民实边充实金海镇的名义,安置到辽东半岛南端以及沿海空置的岛屿上面垦荒屯田,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所以,本就与袁枢熟识的方光琛一到登州城,就与新任登州知府袁枢及其首席幕宾越其杰一拍即合。

袁枢身为知登州府事,自然不能擅自离开守地,所以委托了与其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越其杰来见杨振。

就这样,越其杰随后就跟着方光琛,从登州渡海往北,来到了旅顺口。

此时杨振拍板定下了尽快移民过海的大方向,但是具体怎么一个移民之法,还没明确下来,仍然让越其杰无法彻底放心。

越其杰是做过夔州府同知的人,同时也是做过霸州兵备副使的人。

虽然这两个职务,都是地方上的佐贰官,可是也越是这样的佐贰官出身,就越是看重一个方案的具体执行,所以是不会轻易被大话,空话所糊弄了的。

也因此,当杨振定下了尽快移民国海的大方略之后,他最关心的事情其实就是接下来的具体办法。

“这样,越先生,你尽快回到登州去,请袁知府以登州水城为址,建立一个隔离区,派人于其中,施粥赈济饥民。不拘男女老少,先选那有家有口的青壮,每日放入三百户,停留其中,静观一日。”

对于杨振来说,疙瘩瘟的传播虽然可怕,但是只要这种瘟疫的潜伏期短,那就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

他可以通过设置隔离区以及留观区,隔离观察一天两天,让那些染病者发作,从而将他们甄别出来,剔除出去。

这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